家長的「天才」焦慮
由於我的兒子出生過於「不凡」,驚動了各方親屬,我在最初的幾年,經常被告知:一定要好好栽培這個孩子,他長大一定不得了。從此之後,我兒子的一舉一動,在我的眼中,都是天才小孩才會有的行為。一直到他三歲的時候,我開始納悶,如果他有不凡的IQ,為什麼會講的話那麼少?又為什麼有那麼多「異常」的動作?在一次例行的幼兒健康檢查,小兒科醫生建議我應該帶小孩到復建科檢查。晴天霹靂,我「不凡」的兒子需要接受身心健康檢查。雖然一時無法接受,但是,一個月後,我帶著我的兒子到台大醫院復建科,內心自我安慰:我是來確認我的兒子是天才。「天才」的檢查過程非常繁瑣,而且嚇人,前後經歷了十幾項檢測,歷時一個月才完成。然後,我帶著我的兒子到復建科報到,等待醫生的最終判決。進入診療室,主治醫師看完一疊報告,又做了現場即時檢測,告訴我一個很拗口的病名「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遲緩」,我的兒子需要到台大兒童心理中心接受身心輔導。一個大震撼迎面而來,「天才」為什麼需要輔導?這個結論,太沉重了。「天才」的期待落空了,「不凡」的小孩消失了,「發展遲緩」的意思是指我的兒子是笨蛋嗎?我的兒子只不過少講一些話,再加上一些「異常」的舉動,他就成了身心不健康的兒童。打擊太大,我想我也需要心理治療。總之,我每個月必須帶著我的兒子到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中心接受心理治療師的輔導。
一開始,心理治療師對我心理建設,一再強調「發展遲緩」不是一種病,有這個問題的小孩也不是笨蛋。小孩所有的「異常」的舉動只是他與他的環境溝通的一種方式,我們觀察他的這些舉動,就可以了解他想表達的情緒或需要。「玄之又玄」的解釋或安慰,不過,這位心理治療師真的很厲害,我兒子的哭鬧喜笑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每個月一次的心理治療,與其說是對我兒子的心理輔導,倒不如說,教導我重新認識我的小孩。我每多上一次課,就多認識我的兒子一層。他為什
麼生氣,他為什麼哭鬧,我可以從他的表情知道他的需求。他用他的反應、他的舉手投足,來表達他的快樂或難過。一年之後,我終於出師了。我兒子不用再去醫院接受心理輔導,他的心理治療師說,這段時間,你做的很好,你的小孩進步很多,你可以自己陪伴他成長。
雖然事隔多年,我一直思索,那段時間我到底改變了自己什麼?漸漸地,我隱隱約約有了一個羞於見人的答案,就是我用自己的成就價值「養小孩」,一直焦慮我的兒子表現不出「眾人期待」,一直擔心我的兒子不夠「不凡」。經過那一年的治療,我揚棄家長期待「天才」的焦慮,拋開自我成就價值,我開始學習體會孩子的感受,學習理解他的行為,學習想像他的世界。我終於學會憂慮我兒子的成長,但是,我不焦慮他的表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