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30日 星期二

節生不殺人的人類補完計畫


五芒星王牌、五芒星侍衛、寶劍王后,從12月29日開始,我的每日一牌。
故事從成英姝的眾神與野獸說起,我看到她把「人類補完計畫」和塔羅牌聯結一起,「本計劃的出發,從認識自己的生命狀態,到檢視預知命運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啟發,認識自己扭轉命運的力量,實驗我們能創造命運的最大可能」。成英姝不僅寫文章、架部落格,還在台北當代美術館策展,辦活動。在她的虛擬又實體的感召下,於是,我也開始我的「人類補完計畫」。

計畫開始於12月9日,我在台北中山捷運地下街買下一本「塔羅全書:如何解開塔羅的秘密」,接著,在「城邦讀書花園」買下「塔羅入門+原裝進口韋特塔羅牌」當作自己的聖誕禮物。配合新買的行事曆,我將第一天設定在12月29日。

我想我是一個不夠細膩的人,每日一牌的意義在於每天感受一張牌,從牌面的圖案、細節與塔羅牌對話。沒有靈感,倒是從google找來了一堆解釋。

Ace of Pentacles
較常見的解釋:
1. learntarot
MATERIAL FORCE
PROSPERITY
PRACTICALITY
TRUST
2.biddytarot

The Ace of pentacles indicates great wealth and happiness.
The Ace of Pentacles, like the Aces of the other suits, is representative of new beginnings, fresh energy, and inspiration.

Page of Pentacles
也有希臘神話的解釋
Triptolemus 特里普托勒摩斯, (Celues 國王Eleusis 之子), Triptolemus 和他的兄弟在看管他父親的農地, 他駕著小馬車趕著牛, 他的兄弟們則負責看管綿羊與豬。有一天, 他們看到了一個奇特的現象, 地面突然開了一個縫, 吞沒國王所有的豬隻,然後, 一個由黑馬拉的戰車出現, 然後猛撞到地面的深淵, 戰車上的駕駛人的臉是看不見的, 不過他右邊的手臂緊緊的跩了一個在尖叫的女孩。......

五角星侍衛代表著一個謹慎而努力的的時刻, 在這個緩慢的過程, 人們常會失去信心與耐心, 然後低估自己的生活與經驗, 但是, 五角星侍衛要告訴我們, 這樣踏實的努力與付出, 在將來, 一定會給自己許多的收穫。

Queen of Swords
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解釋,離婚的女人
A complex, courageous, intelligent woman, who may well have suffered some deep sorrow or loss.
She knows how to cut through extraneous information to get to the heart of the matter. She can be outspoken and have a sharp tongue. She can also be vindictive at times. She is secretive and can detect this in others. She may have to defend her position and fight for what is hers.

經過三天的揣摩,我發現,資訊過多反而干擾「補完」計畫。所以,產生了新想法,把這三天的牌當作一個牌組,分別以自己以及兩個身邊的親密人物分析。或者是,這三張牌分別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用這樣的方式想像,這三張牌的意義就活躍在我的思維裏。

2008年12月29日 星期一

仙跡岩PART2

接近年底,就很容易有新春三願的情結。這裡的願,依照英國的習俗是RESOLUTIONS,也就是那種需要自己下定決心,經過不斷地努力,鞭策自己。然後,在明年的這個時候,昭告天下,完成心願的那種。簡單說,就是像:戒煙、戒酒、減肥之類的心願。在可怕的健康報告的壓力下,我的三願之一就是要運動,持之以恆的那種運動。於是,12月27日再次來到木柵的仙跡岩。

這次的拍攝,我嘗試用三腳架自拍,蒙太奇手法的追拍。在剪輯上,我多了配音以及周杰倫的魔羯座當配樂穿插。我用的剪輯軟體是VIDEO SPIN,它絕對比XP附的MOVIE MAKER好用。缺點是15天的試用期過後,我只能用WMV的格式剪接。所以,我必須將PANASONIC SR7拍的影片,先用MEDIA CODER轉成Mpeg4格式,再用Any Video Converter轉成wmv的格式,才能剪接。

接下來,就請看成果

2008年12月22日 星期一

低血壓過高的仙跡岩

就是這份健康檢查報告逼迫我爬台北木柵地區的仙跡岩,連續三年的低血壓突破90,今年的高血壓突破140。體脂肪26.8、BMI 27.4,總膽固醇 223、動脈硬化指數6.97,再加上輕微脂肪肝。也就是,所有的專業數據都顯示出我缺乏運動。我再一次的下定決心,減肥、多運動,每逢假日,必須爬山、走步道。

12月20日早上10點30分,送小孩到長青學圍棋之後,我帶著panasonic SR 7 DV,來到仙跡岩,從景美往木柵的入口。一開始就是又長又陡的樓梯,接著就,請看我的VCR,配樂是戀戀北迴線。


下山了,沒想到有美女列隊迎接!多運動,果然有益身心。

2008年12月16日 星期二

Emerging China, Unbalanced Asia - on the new rising space powers

Flying to the moon, it used to be the legend of China. Now, it becomes a new mission of 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 After decades of developing in space technology, China has achieved many space missions. One of the major succeed is that China has accomplished the first space walk mission just after the China's Olympics. However, does it mean that China has the superior space power than any other country in Asia? Can we say that, China's space power has unbalanced the structure of the Asia security? Obviously, it won't be quiet at all in the sky of Asia in the future.

The space power of China

In this century, sending astronauts into the space is the most important mission for Chinese government. They believe that China will be a great country by have superior space power.
Tsien Hsue-Shen (錢學森), the father of modern China’s space program, he was also the first director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 In 1958, with the help of the Soviets, China started the plans of the Dongfeng missile (東風導彈) which was first successfully launched in 1964.
In 1970, On April 24, 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satellite, DFH-1 (Dong Fang Hong-東方紅), it transmitted the anthem during its 15-day mission. By this time, the carrier was designed and operated by China itself. In 1985, China entered the commercial space launch market. Between 1985 and 2000 they launched 27 foreign-made satellites. By the last century, China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players in the outer space.
China has independently developed the "Long-March" (長征火箭) rocket group, containing 12 types of launching vehicles capable of launching satellites to near-earth, geo-stationary and sun-synchronous orbits. The largest launching capacity of the "Long-March" rockets has reached 9,200 kg for near-earth orbit, and 5,100 kg for geo-stationary transfer orbit, able to basically meet the demands of customers of all kinds. Since 1985, when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nnounced to put the "Long-March" rockets into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unching market, China has launched 27 foreign-made satellites into space, thus acquiring a shar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launching market. Up to now, the "Long-March" rockets have accomplished 63 launches, and made 21 consecutive successful flights from October 1996 to October 2000.China has initiated its manned spaceflight program in 1992, and the unmanned experimental spacecraft "Shenzhou" (神州) was launched in November, 1999. In October, 2003, China became the third countries to launch an astronaut into orbit. The second manned Sheenzhou -6 was launched in 2005. These two successful missions has inspired Chinese people. It seems that Chinese Dragon is orbiting the earth. Chinese government has received a huge political pride.
There are two more political prides of China in the beginning of this century. On 24Th. Oct. 2007, China launched its first lunar probe Chang’e-1(嫦娥一號), first step into its three-stage moon mission. One month latter, Chang’e-1 sent back the first photo of the moon, marking a new milestone. The other one is the space walk in 2008. The space walk is also the third manned flight for China.


The space power of Japan and India
Japan
Compared with China, Japan has similar space capabilities. Japan has its own launch vehicle H-IIA, although it has not send astronauts into orbit. The first successful launch was back in 1994. The H-11A is designed to meet diverse launch demands. it can push a two-ton class satellite into geostationary orbit, it can also to launch payloads into low and medium-altitude orbits. Moreover, Japan achieved lunar exploration earlier than China. "The SELenological and ENgineering Explorer "KAGUYA"(SELENE), Japan’s first large lunar explorer, was launched by the H-IIA rocket on September 14, 2007 (JST). The mission, which is the largest lunar mission since the Apollo program, is being keenly anticipated by many countries."
However,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Japan's and China's spac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China tends to develop space technologies on its own from the launch system to satellite manufacture. Japan adopts a more open strategy to develop space skill. Japan takes part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by building the "Japanese Experiment Module (JEM) 'KIBO,' the first Japanese manned experimental facility, to the ISS started in March 2008, and is scheduled to be completed in 2009."

source from Japan Aerospace Exploration Agency

India
"Chandrayaan-1 spacecraft was launched from the Satish Dhawan Space Centre, SHAR, Sriharikota by PSLV-XL (PSLV-C11) on 22 October 2008", Chandrayaan-1 is India's lunar exploration project which was approved by India's government in 2003. Until now, there are three Asian countries, Japan, China and India undertaking missions to moon. And they all send spacecrafts to orbit the moon. That means,India as Japan and China has ability to launch payloads into Leo, Meo and Geo orbits.
India builds "the Geo-synchronous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GSLV) is designed to place satellites in Geo-Synchronous Transfer Orbit (GTO)" by adopting the Polar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PSLV) which has been developed in the early 90's. India developed its launch system since 1962 and the first sounding rocket launch in November,1963. In the 70's, India developed a new launch system Satellite Launch Vehicle to carry satellite. The first SLV-3 with satellite Rohini was launched in 1979, failed to place the satellite to be in orbit. However, it succeeded in the following year.

source from Indian Space Research Organisation


T
he Comparison of Budgets and Main Missions

































































country


CHINA


JAPAN


INDIA


RUSSIA


ESA


NASA


2005 budget


$0.50 B

$2.50 B


$0.70 B


$0.70 B


$3.70 B


$16.10 B


2006 budget


$1.50 B

$2.15 B


$0.82 B


$0.87 B


$3.52 B


$16.62 B


2007 budget


$1.50 B

$2.21 B

$0.88 B

$1.32 B

$4.02 B

$16.10 B

lunar exploration


2007

Chang'e






2007

KAGUYA




2008

Chandrayaan-1




1959, Soviet probe Luna 2, landed on the Moon




2003, SMART 1


1969,

the first man on the Moon


manned spaceflight


2003

Shenzhou


no


no


1961

Vostok 1


no


1961

freedom 7


Global

Position

System


Beidou

Quasi-Zenith

IRNSS

GLONASS

Galileo

NAVSTAR GPS
sources from the space report, NASA, space.com, ISRO, JAXA, CNSA

Launch vehicle performance in 2007

http://www.thespacereport.org/images/content/tsr08_3d.png







source from the space report 2007, the Space Foundation

The security structure of Asia pacific region-
Peace or Threat

During the cold war era, it was the vital competition between the U.S. and the U.S.S.R. to control the outer space. At that time, there is no seriou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develop space technologies, there no serious inter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 either.
However,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idea to develop space technologies has changed fundamentally. Those technologies can be adopted into commercial applications. The most popular one is the Global Position System.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r organizations to develop space technologies for peace. The most famous cooperation is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ISS), and the most well known organisation is European Space Agency (ESA).
To build a space station was a vital space race between the U.S.and the U.S.S.R. In the military sense, who builds a space station who domains the earth. Now, the space station becomes 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as launched on November 20, 1998 and the first crew of astronauts arrived on the InternationalSpace Station on November 2, 2000. There are 16 countries: Canada, Japan, Russia, 11 nations of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and Brazil join the cooperation.All these countries have their own contributions to the ISS. For example:
  • The United States has the responsibility for developing and ultimatelyoperating major elements and systems aboard the station. The U.S. elements include three connecting modules, or nodes; a laboratory module; truss segments; four solar arrays; a habitation module; three
    mating adapters; a cupola; an unpressurized logistics carrier and a
    centrifuge module. The various systems being developed by the U.S.
    include thermal control; life support; guidance, navigation and
    control; data handling; power systems; communications and tracking;
    ground operations facilities and launch-site processing facilities.

  • The European Space Agency is building a pressurized laboratory to be
    launched on the Space Shuttle and logistics transport vehicles to be
    launched on the Ariane 5 launch vehicle.

  • Japan is building a laboratory with an attached exposed exterior platform for
    experiments as well as logistics transport vehicles.

  • Russia is providing two research modules; an early living quarters called the
    Service Module with its own life support and habitation systems; a
    science power platform of solar arrays that can supply about 20
    kilowatts of electrical power; logistics transport vehicles; and Soyuz
    spacecraft for crew return and transfer.

source from space.com ,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website

European Space Agency is created in 1975, there are 10 founding members: Belgium, Germany, Denmark, France, United Kingdom, Italy, the Netherlands, Sweden, Switzerland and Spain. "ESA's purpose shall be to provide for, and to promote, for exclusively peaceful purposes, cooperation among European States in space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and their space applications, with a view to their being used for scientific purposes and for operational space applications systems....." In 2005, A joint meeting of the EU Council and the ESA Ministerial Council, known as the 'Space Council' decided that ESA and its Member States are in charge of space exploration and space science, and for providing the tools needed for space activities, in particular access to space and technology. Now, ESA has 18 members: Austria, Belgium, Czech Republic, Denmark, Finland, France, Germany, Greece, Ireland, Italy, Luxembourg, The Netherlands, Norway, Portugal, Spain, Sweden, Switzerland and the United Kingdom.

source from ESA website

China and Japan has established their own inter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s. Those organization have been working for a long time. However, they are not as well organized as ESA. Members have no obligations in Japan's or China's space organizations. Conferences and forums have not touched policy or security issues. On the other hand, space projects in these organizations are not big enough to collaborate countries in Asia.
China organize Asia-Pacific Space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 (APSCO)
based in Beijing in 2005. At the beginning, Pakistan and Thailand jointly proposed the initiative of the Asia-Pacific Multilateral Cooperation in Spac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AP-MCSTA) in 1992. In July 2001, the AP-MCSTA Secretariat was established. In 2003, "official delegations from nine Asia-Pacific countries attended the Meeting of the Drafting Group of the APSCO Convention in Beijing". In 2005, "the signing ceremony of the APSCO Convention was held in Beijing and representatives from the Governments of Bangladesh, China, Indonesia, Iran, Mongolia, Pakistan, Peru and Thailand signed the Convention".
The space project in APSCO is the Small Multi-Mission Satellite (SMMS). "The MOU on the Cooperation in Small Multi-Mission Satellite (SMMS) project was jointly signed by China, Iran, Republic of Korea, Mongolia, Pakistan and Thailand on April 22 1998 in Bangkok". and "the first optical satellite of the SMMS has been scheduled to be launched by China either in late 2007or early 2008".

source from AP-MCSTA website , global security.org

Japan established the Asia-Pacific Regional Space Agency Forum (APRSAF) in 1993, which i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each country's space program and to exchange views toward future cooperation in space activit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So far, the APRSAF still focus on holding conference and workshop. The participants includes Australia, Bangladesh, Brunei, Bhutan, Canada, Cambodia, China,France, Germany, India, Indonesia, Korea, Lao, Malaysia, Mongolia, Union of Myanmar, Nepal, New Zealand, Pakistan, Philippines, Russia, Singapore, Sri Lanka, Thailand, the U.S., and Viet Nam.

source from APRSAF website


Unbalanced Asia

In January, 2007, China launched anti-satellite (ASAT) weapons designed to destroy satellites for strategic military purposes. The Chinese Feng Yun 1C (FY-1C) -an inactive Chinese weather satellite was destroyed by "a ground-based medium-range ballistic missile. This would probably be the DF-21 / CSS-5 medium range ballistic missile, with a range of 1800 km carrying a 600 kg warhead". Moreover, the ASAT "intercepted the target at an altitude of variously reported as either 530 or 537 miles. This altitude is consistent with the operational altitudes of American and Japanese imagery intelligence satellites". This test raised the security concern for China's neighbors in Asia and the US. By now, there are only three countries, China, Russia and the US. have developed anti-satellite (ASAT) weapons.

source from globalsecurity.org

As we know, there are no projects like the ISS, nor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 like ESA in Asia and Space technologies can be easily adopted into military applications. In other words, space power could danger Asia's security because there is no mutual trust in this region. Any country owning superior space power in Asia, will become a super power in this area.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space technologies in Asia would turn out to be a space race just like what happened in the last century.

2008年11月6日 星期四

晶華酒店長春路第一波驅離紀實,我又開始當「暴民」了。

唸大學的時候,主修政治學,經常在街頭抗爭實習。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是報章媒體中的「暴民」,而且是一小撮的那種。對於這樣的「暴民」身分,感到驕傲,自以為 high pass,實習得高分。到了英國唸書,我才知道我不是「暴民」,因為我沒開槍,也沒做炸彈,連汽油彈也沒丟過。英國人非常訝異我們這些豎拉,哪稱的上暴民,簡直和平理性到不行,連英國的足球迷都比不上。

晶華酒店就在我家附近,下班、接小孩、回家,衝到晶華,陳雲林還沒走。邊等邊瞎晃,遇到一些老朋友,也看到一些新面孔,氣氛雖比不上戒嚴時期的肅殺,但是,這幾天,在台北街頭出現這麼多警察也挺嗆的。印象較深刻的,台北市各分局的警察、刑警加上保警圍著晶華酒店,保護吳伯雄和陳雲林的酒攤,這已堪稱奇觀。沒想到,晃呀晃著,竟然發現台南縣警局也來了,基隆港務局也來了,我想全台各地的警察應該大家一起來參加「國共酒攤」。難怪,馬政府喜歡統一,國民黨喜歡共產黨來。國共喝酒,人民買單。

另一件值得特別寫的,有一群很猛的年輕男女在街頭抗議,感覺上,他們應該是部落客們來街頭參加網聚。十年來,台灣民主的最大改變就是這群人。回想當年,我還沒有他們那種勇氣,幾個年輕男女就給他站在幾排又幾排警察前面。那時大約九點多了,根據過往經驗,我觀察警察已經完成集結部署準備執行第一次驅離的任務,也就是驅離長春路聯結晶華酒店的巷道群眾。當時在現場的群眾其實人數不多,大部分是一些沒有街頭經驗的年輕人,心想著,警察人多示眾,我們這群人大概就要被沖散,然後看著陳雲林車隊揚長而去。結果,警方估計錯誤,這些台灣少年ㄟ不是滷肉腳,就這麼與警察推拉。結果警察們過於輕敵,再加上第一排的替代役沒有經驗,警方反而潰散,落得狼狽走回封鎖線。更讓我吃驚的,這群勇敢ㄟ台灣少年,沒被嚇到,也站回封鎖線前,繼續與警方對峙。事後回想,陳雲林被困在晶華酒店的關鍵一役,應該就是長春路那群台灣少年ㄟ功勞,他們為台灣取得致勝分。

警察第一次驅離群眾失敗後,中山北路、長春路旁的警察不斷高喊:任務取消,車子趕快離開,讓原本已經轉入長春路的陳雲林車隊,只好掉頭離去。底下的兩張相片是我用手機拍攝的。

2008年10月29日 星期三

沒有「馬拉桑」,「海角七號」的音樂就少了國際觀。

左圖:「馬拉桑」小米酒,圖片轉載自SakuraDonut,他也解釋「馬拉桑」的原意以及發音。

「兩岸的中國人」很喜歡談,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提升台灣人的氣質、豐富台灣的文化。民主觀念、西方思潮、美學藝術也是經由北京傳到台北,再經過「兩岸的中國人」幾十年的「全島教化」,台灣人終於學會大國子民的言行舉止、穿衣戴帽。「悲情城市」揭發了第一層「全島教化」的假象,台灣的知識份子,在二二八事件後,一一被處決在山間、荒野或刑場。這群知識份子從美學、民主思潮到馬克思主義的西洋知識,不是來自北京,卻來自東京。他們到處散播知識,扎根教育在田野之間。但是,40年代的白色恐怖斷層台灣的知識傳承,自此之後,台灣人成了有待大國子民教化的粗俗鄙人。20年後的「海角七號」揭發第二層「全島教化」的假象,台灣人的國際觀早就深沉到骨子裡、化作DNA了,非關「兩岸的中國人」的教化。

「千年傳統 全新感受」的「馬拉桑」小米酒是「海角七號」的音樂觸媒,也是台灣與世界音樂的融合劑。沒有「馬拉桑」小米酒,勞馬父子的原住民戲份會顯得太輕,也就沒辦法點出「海角樂團」的多元文化融合的編曲方式。阿嘉的音樂代表「台北看天下」的音樂觀,他在活動中心表演完電吉他的SOLO後,將吉他一扔,被勞馬接住。這一幕暗示著,台北音樂格格不入地出現在一個充滿俗不可耐的鄉民的場域,大大、茂伯、水蛙以及勞馬父子的試演都是不屑一顧的鄉野水準。雖然代表會主席東拼西湊組成了「海角樂團」,跨出在地人演出的第一步,但是,阿嘉還是把樂團演出這件事看成是一場鬧劇,經常缺席團練,無心創作和編曲。也就是說,其實是勞馬带著大家團練。我們也可以從演唱會發現,勞馬是樂團的靈魂人物。第一首演奏完後,大大拿著口風琴走到台前,阿嘉和友子根本不知道發生什麼事。所以,阿嘉的台北音樂觀並不是「海角樂團」的核心。

「海角樂團」樂團的茂伯加月琴是台灣本土音樂的元素,大大是一個有音樂天賦卻叛逆的小女生,水蛙和賣酒的業務是地方上喜歡玩玩樂器的年輕人,勞馬父子是原住民的音樂代表還有阿嘉的台北音樂以及友子的商業音樂,當團員們通通穿上「馬拉桑」的制服後,也意味著,多元文化在小米酒裡融合。回憶一下,當茂伯用月琴彈出野玫瑰的前奏,勞馬用父親傳來的口琴,接著吹出主旋律。伴著月琴的琴聲,團員就定位,阿嘉唱出野玫瑰,團員的融合演出感動中孝介,讓他走上舞台加入合唱。

「海角七號」隱約地彰顯出原住民音樂對台灣文化的重要性,他們的音樂跨越族群,融合台灣與世界。曾經待過部落,或者,任何與原住民一起「馬拉桑」過的人,都會訝異一件事,部落裡的音樂多元多樣,有古調、日本歌曲、國語、台語、客語,甚至,搖滾爵士,樣樣不缺。更厲害的是,原住民還可以輸出文化。1996年亞特蘭大的奧運宣傳曲-Enigma樂團的「Return-To Innocence」,就擷取了郭英男先生「老人飲酒歌」的原音。2008年的北京奧運,也要把「中國」的台灣原住民找去鳥巢唱歌,台客音樂當然也不能沒有「馬拉桑」。

所以,「馬拉桑」,讓「海角七號」的音樂充滿多元族群的味道。


2008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茂伯的「海角國際觀」

十一月三日陳雲林先生來台灣簽署條約,是一場「國共合作」收編台灣的大戲。我相信,不同世代、各個階層的藍丁丁們一定會對這樣的「歷史時刻」,痛哭流涕。令人慶幸,天佑台灣!張銘清的搞笑出場,讓兩岸的「中國人」一時傻眼,兩岸團圓怎麼先來一個丑角唱戲。內心戲搞成喜劇開場,兩岸的「中國人」只好將就著準備拉開戲幕,讓馬英九、陳雲林粉墨登場。沒想到,大戲早已開唱。1025遊行的最大感動,就是60萬個台灣人一起走到凱達格蘭大道,掀開台灣直接面對中國的兩岸大戲。

茂伯在「海角七號」一直堅持要站上舞台,即使只拿著鈴鼓,也不願放棄機會。同時,他也嗆其他團員:難道,你們不想唱個兩句。在電影中,海角樂團的演出只是那場「國際」演唱會的暖場,既不是關鍵也不是主角。然而,那幾首的暖場曲卻是恆春人的大事,是代表會主席的使命。這段劇情一直讓我難以釋懷,茂伯的嗆聲就是台灣的國際觀,像在聯合國的世界裡,我們只要求站上舞台、搖著鈴鼓盡情演出。

到了片尾,演唱會終於開始,第一首,沒有意外,海角樂團的演出激起台下觀眾的熱血。第二首,海角樂團用在地的方式演出,台下觀眾安可聲四起。此時,演唱會的主角中孝介回應觀眾的熱情,同意海角樂團唱安可曲。在舞台上,自始至終只有茂伯堅持繼續演唱,來回應台下群眾的安可,團員無奈地走回台上。當他們拿起樂器,手足無措地站在台上時,茂伯用月琴彈出安可曲「野玫瑰」。這一刻,讓我熱淚盈眶。每次台灣站上國際舞台,都是台灣人用無法想像的毅力逐步登上舞台,一點一滴的累積,然後,在不經意的時刻,台灣被發現了。這樣的台灣精神就像茂伯的堅持,也是台灣的國際觀。

2008年10月22日 星期三

1025 「反共必勝、建國必成」

看到一個「前中國國台辦副主任兼發言人」遭到嗆聲、跌倒後起身,他落跑、上車,座車車頂又被狂踹,在這個毒奶粉肆虐的時間點,內心百感交集。我非常擔憂那位「前發言人」回到大陸地區之後,可能遭到嚴厲處分,理由是丟盡中國中央高官的臉。在中國,中央政府的高級官員微服出巡,探訪民膜,那是一件皇恩浩蕩的大事。這位「前發言人」輕車簡從,以親民到不行的方式,走訪化外之地、虛心受教鄉土民情,興之所致時,他還發表教化百姓的言論「沒有台獨就沒有戰爭」。沒想到,化外島嶼的地方百姓居然不懂禮教,沒有藉此機會表達感恩之情,例如,那些受困四川災區的百姓應該拉拉紅布條,他們的子孫們也應該朗誦詩歌,表達沒齒難忘的救恩。更讓這位「前發言人」覺得面子掛不住的,化外島嶼之民竟然以民主的方式,表達對「前發言人」的言論的不爽。整件事最荒謬的部分是,台南市警察局長因此被調職。

最近部落格的更新速度一再落後,原因無他,台灣的處境令人無奈到極點。更痛苦的是台灣的政治光譜瘋狂大錯亂。先總統 蔣公的紀念歌裡的歌詞,「反共必勝、建國必成」竟然成為獨派現今最適合的口號。毫無人權觀念的「前發言人」質疑台灣的民主,藍丁丁「仗義執言」猛批台灣派 的言論。身為綠吱吱的我,大嘆今夕不知何夕。

\Toon\

2008年10月2日 星期四

第三代藍丁丁的「專家」現形記

「節生不殺人」被google肯定為「綠吱吱」,圖片搜尋第五頁的最後一張,我的朋友為此紛紛向我致賀,我也當之無愧。「今日我以綠吱吱為榮,明日綠吱吱以我為榮」,遙想當年,我也曾經在台大,出過刊物、罵過人的。

藍丁丁的發展史裡,種類繁雜而且數量最多的是第三代的「變形」藍丁丁,他們非常「愛」中國文化,喜歡以「國際化」、「時尚化」來自我包裝。他們通常自稱「專家」,重視「科學精神」,自認為凡事「理性」、「客觀」、「中立」。但是,這些第三代的「變形」藍丁丁的「不凡」特質,在我這個綠吱吱的眼中卻是,他們很「瞎」、非常的「瞎」。他們非常善於混淆視聽,經常利用 fact、truth or evidence的差異,睜眼說瞎話。所以,「變形」藍丁丁的「瞎」是一種專家的「瞎」,是一種「偽科學」的「瞎」。


左圖:香港發現,樂天的起司蛋糕含有三聚氰胺,成年人如每天食用四百零四件該款蛋糕,其三聚氰胺的攝入量可達安全參考值。


這次的中國毒奶粉事件終於讓第三代的「變形」藍丁丁現形,就像是「串連質譜液相層析儀」可以找出微量的三聚氰胺。關於毒奶粉,綠吱吱的「台灣意識」的庸俗思考很簡單,三聚氰胺是化學原料,對身體不好,既然食物驗出三聚氰胺,我當然就不要吃。第三代的「變形」藍丁丁的「不凡」思考就像是草莓起司蛋糕冰淇淋的理性、科學又充滿數據的論點:關於毒奶粉:我甚麼都照吃照喝
有好多人來問我關於毒奶粉的看法
我的看法很簡單
我甚麼都照吃

看在綠吱吱的眼中,索尼先生的「科學行為」是其蠢無比,他自己卻認為,這樣的藍丁丁行為是有理論的根據,叫做「預估的風險」,

這一段文章"預估風險"

是從我小時候看的一本書
叫做"數學與頭腦相遇的地方"裡面找出來的
當我一開始看到大家都開始聞毒奶粉色變的時候
我就立刻想到了這本書

政府方面的說法是
2.5ppm是儀器所能測出的最低濃度
故此 講2.5ppm就等於是講0
因為你要嘛測出來是0
一旦有 測出來就是2.5以上
就算實情如此
那這個政府也一樣是白癡
還是一樣無能達於極點
不明白大眾心理到一種不可思議的地步
你一個民主國家的政府
比人家中國大陸獨裁政府還不知道如何"表演"危機處理
實在是不可原諒
但以實體面而論
無論是0ppm或是2.5ppm
都要累積非常巨大的量
才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
因此這件問題的本質
其實是一個政治問題

「吃不吃毒奶粉」的健康問題,經過第三代藍丁丁的「科學」又「理性」的分析之後,它成為一個政治問題。偉哉斯言!「變形」藍丁丁的「瞎」還不止於此,衛生署長葉金川頗有第三代藍丁丁的架式,說不清楚就是說不清楚


聯合報 葉金川直言:零檢出是外行話 10/03【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衛生署昨天兩路出招,一方面嚴格替民眾把關三聚氰胺,以不符零檢出規定要求雀巢產品下架;另方面點出「零檢出是外行話」,須與國際接軌,企圖自檢驗標準爭議脫身。

自由時報 衛署:依法仍不得檢出 9/29〔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近日英國政府官網規定三聚氰胺容許量為二點五ppm,紐西蘭官方網站更高達五 ppm,是否會影響衛生署放寬國內對於三聚氰胺的標準?衛生署長葉金川表示,目前台灣的法令對於三聚氰胺是不得檢出,現階段還是如此,至於不得檢出是儀器 低於二點五ppm驗不出的相對零還是絕對零,葉金川未正面回應,他說:「法令上的用字是這樣的。」

到此為止,如果你還沒昏頭,建議繼續往下閱讀,大家一起抓第三代藍丁丁的瞎,

Mr.Friday轉貼一篇nightcatman寫的
三聚氰胺事件技術名詞整理
最近毒奶事件的新聞、討論非常多,導致一些有價值的討論淹沒在茫茫網海當中,被人忽略了。本來我以為這幾篇出自於PTT八卦版9/25的文章應該已經被很 多人看過了才是,但看到昨天電視與報紙媒體的論戰,才發現可能還有很多人對於這些評估標準不甚了解,所以在徵得作者nightcatman同意後,將原文 轉錄於下:

(1) ppm:我想這個大家比較清楚,ppm就是parts per million的縮寫,也就是百萬分之一,

(2) 三聚氰胺的量測:一般是用GC或HPLC來測,前面有爭論到底現行量測的精確度到哪,在FDA文件中,最低偵測極限(lower limit of detection, LOD)可以低到10ppb,

(3) Tolerable Daily Intake (TDI):這應該是最被誤解的數值了,首先我們必須先了解,TDI是用在”不該存在於食品中” 的物質的,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才是用在食品添加物上的,因此看到TDI,就表示了該物質絕對不該被視為是食品添加物,而應該被視為是有害物質。

(4) FDA的文件:原文在 http://www.cfsan.fda.gov/~dms/melamra.html
很多人誤解了這文件的目的,這文件並不是要訂一個食品標準,而是由於當年有很多含三聚氰胺的中國製寵物食品及飼料進到美國,因此美國希望知道它在豬肉、雞肉、魚肉、蛋類中的殘留量是否會有安全上的顧慮

(5) 歐盟的文件:原文在http://www.efsa.eu.int/cs/BlobServer/Statement/efsa_statement_melamine_en_rev1.pdf?ssbinary=true
歐盟的EFSA和FDA做這文件的理由一樣,都是為了要因應含三聚氰胺的中國製寵物食品及飼料的進口,但不同的是EFSA並沒有去做任何的實驗,而是去review了大量的研究文獻來作判斷 .........

聯合報有一篇記者
施靜茹的報導

歐盟和紐西蘭的食品安全官方網站,昨天都緊急貼出三聚氰胺容許量最新公告,其中歐盟將容許量訂為二點五ppm(百萬分之一濃度),衛生署雖已初步掌握,但不敢告訴台灣民眾。

據了解,在葉金川接任當天曾召開的應變會議中,與會專家便掌握從網站搜尋到紐西蘭食品安全委員會最新資料,指紐西蘭為因應這次事件,已將三聚氰胺的容許量,成人食品訂為五ppm,嬰兒食品則訂一ppm,並稱此次為「三聚氰胺恐慌」。

不過,由於衛生署當時已定調,今後不再提三聚氰胺數字,與會人士便建議,不宜將此報告提供媒體,並再斟酌未來如何告訴民眾國外的因應措施。

.........

TSUBASA看了這篇報導,撰文反駁,寫了一篇

媒體惡質化 莫此為甚!

......
聯合報沒有告訴你的

The Food Standards Agency works with port health authorities and local authorities to ensure EU controls are strictly enforced. There has been a longstanding ban on the import of milk and other products of animal origin from China as controls on the food industry in China do not meet the very strict requirements set in the EU.

食品標準局正在努力確定港口的衛生機關及地方當局對於歐盟管理有嚴格執行。對於來自中國的乳製品及其他動物製品已經被禁止進口很久,因為中國的食品工業控管無法符合歐盟非常嚴格的需求。

At present, we have no evidence of contaminated products in the UK. Should any be found, we will take appropriate action and provide updates online.

在目前我們沒有英國出現污染製品的證據,如果有發現,我們將會採取適當措施並在網上提供最新消息。

索尼先生寫了一篇,TSUBASA,請問你的重點在?
歐盟的官方文件出來了 好啦 現在白紙黑字說出來了 人家的標準 正是聯合報說的2.5PPM 貨真價實得很 不知道某些蠢蛋 要不要來幹一下歐盟 怎麼高貴的歐洲國家人民 竟然也不如中國豬呢? 為甚麼高貴的歐盟要捧中國的LP呢? 為甚麼歐盟要圖利中國呢?...........

那些一大堆在網路上叫囂叫屁的"專家學者" 你們都比人家歐盟的科學家厲害又專業就對了 我老早就講過了 2.5PPM是專業的決定 但是它是一個非常笨的專業的決定 因為他們忘了考慮民眾都是白癡 很容易被膚淺的民粹語言給鼓動 任何人只要說這個決定是經過專業考量的 馬上自動被打入你就是泛藍你就是在護航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第一代的藍丁丁現在是總統



左圖:我是綠吱吱google綠吱吱的圖片時,出現了我自己的圖片。

右圖:第一代的藍丁丁


9月27日參加網聚,其中有一個主題是「如何對付藍丁丁」。隱身在一群年輕人之間,藍丁丁vs綠吱吱,非常網路的用語。我想起,很久以前的藍綠大戰,1972年台灣大學舉辦一場民族主義座談會,雙方論辯,引發台大校園的統獨大論戰。最後, 警總介入抓走了一堆台大的師生,也就是「台大哲學系事件。接著「統獨大論戰」的藍綠大戰是「鄉土文學論戰」。在這次的論辯中,「台灣意識」終於走上檯面。我沒那麼老,不能躬逢其盛。我參加的藍綠大戰已經來到「野百合時期」了,當時最流行的論戰方式是出刊物罵人,有正式的社團刊物,例如:代聯會訊、台大法言,也有地下的,例如:濁水溪、大台政治等。一直到現在,藍綠大戰不曾間斷,只是當年的藍丁丁現在是總統、官員、學者、專家、名嘴、記者。

回顧這段藍綠大戰史,也是藍丁丁的成長史,第一代的藍丁丁誕生在 「保釣運動」的時期,也就是馬英九先生當大學生的時候,藍丁丁非常愛國,卻昧於事實。他們主張釣魚台應該歸屬中國,卻說不清楚中國是中國,還是中華民國。這一個「中國是哪一國」的論戰已延續30年了,藍丁丁還是說不清楚。

因為「鄉土文學論戰」的關係,第二代的藍丁丁的特色在於「鄙視台灣」。由於第一代的藍丁丁說不清楚「中國是哪一國」,進化後的藍丁丁改變策略,高舉「中國意識」。藍丁丁開始談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嘲笑台灣文化的俗不可耐。

第三代的藍丁丁再度進化,藍丁丁發現綠吱吱越戰越勇,「唬濫的中國」不足以撐住場面,藍丁丁開始變身「全球化」的藍丁丁。以專家的姿態現身,藍丁丁對台灣人民曉以大義。藍丁丁的「中國意識」改包裝,成為國際觀的「中國意識」。藍綠大戰就是「開放的中國」vs「鎖國的台灣」,藍丁丁到處放送:台灣不擁抱中國,台灣就無法立足世界,台灣的問題就是全球化的問題,全球化的問題就是抱緊中國的問題。

第一代藍丁丁的馬英九總統說,「這次國人所關切的毒奶粉事件,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之一。」

2008年9月11日 星期四

憂慮小孩的成長還是焦慮自己的成就?

台灣的家長有很多憂慮,對於孩子的成長有更多焦慮,我也不例外。我的兒子在他媽媽的肚子裡的時候,我的焦慮最少,因為我看不到也摸不到,他媽媽天天陪伴他。他待了十個月以後,預產期到了,他的媽媽卻沒有生產跡象,過了 一天、兩天,還是沒有動靜。到了第三天,我兒子的媽媽在醫生的建議下,住院躺在待產室,戴上嬰兒心跳監視器,等候新生命的到來。又隔了兩天,也就是我兒子出生的那天,台北的下午突然雷雨閃電交加,氣氛非常詭異,我在待產室陪伴我兒子的媽。房間非常寂靜,只有雷雨聲伴隨我兒子的心跳聲,我昏昏欲睡。就在半睡半醒之間,我的兒子心跳聲消失 ,護士衝進房間,確認心跳監視器測量無誤,事態嚴重,急扣醫生。醫生觀察後,媽媽被戴上氧氣罩,隨後,醫生安排緊急開刀。當晚九點,手術結束,母子無恙。醫生表示,這次生產不順利的原因是嬰兒臍帶繞頸兩圈,事前的超音波檢查也沒發現,屬於特殊案例。整個過程過於驚險緊湊,大家在驚魂未定的心情下,逐漸從醫院散去。隔天,眾親屬齊聚看小孩,大家開始討論我兒子出生的過程,逐漸產生一個共識,我的兒子絕對不是「凡人」,因為他出生的時候,天有異象,身戴佛珠〈臍帶〉兩串。後來,我才知道,中國鋼琴天才郎朗也是以臍帶繞頸兩圈的方式來到人間。

家長的「天才」焦慮

由於我的兒子出生過於「不凡」,驚動了各方親屬,我在最初的幾年,經常被告知:一定要好好栽培這個孩子,他長大一定不得了。從此之後,我兒子的一舉一動,在我的眼中,都是天才小孩才會有的行為。一直到他三歲的時候,我開始納悶,如果他有不凡的IQ,為什麼會講的話那麼少?又為什麼有那麼多「異常」的動作?在一次例行的幼兒健康檢查,小兒科醫生建議我應該帶小孩到復建科檢查。晴天霹靂,我「不凡」的兒子需要接受身心健康檢查。雖然一時無法接受,但是,一個月後,我帶著我的兒子到台大醫院復建科,內心自我安慰:我是來確認我的兒子是天才。「天才」的檢查過程非常繁瑣,而且嚇人,前後經歷了十幾項檢測,歷時一個月才完成。然後,我帶著我的兒子到復建科報到,等待醫生的最終判決。進入診療室,主治醫師看完一疊報告,又做了現場即時檢測,告訴我一個很拗口的病名「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遲緩」,我的兒子需要到台大兒童心理中心接受身心輔導。一個大震撼迎面而來,「天才」為什麼需要輔導?這個結論,太沉重了。「天才」的期待落空了,「不凡」的小孩消失了,「發展遲緩」的意思是指我的兒子是笨蛋嗎?我的兒子只不過少講一些話,再加上一些「異常」的舉動,他就成了身心不健康的兒童。打擊太大,我想我也需要心理治療。總之,我每個月必須帶著我的兒子到
臺大醫院兒童心理中心接受心理治療師的輔導。

左圖臺大醫院兒童心理衛生中心〈圖片來源:喬安的育兒探險

一開始,心理治療師對我心理建設,一再強調「發展遲緩」不是一種病,有這個問題的小孩也不是笨蛋。小孩所有的「異常」的舉動只是他與他的環境溝通的一種方式,我們觀察他的這些舉動,就可以了解他想表達的情緒或需要。「玄之又玄」的解釋或安慰,不過,這位心理治療師真的很厲害,我兒子的哭鬧喜笑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每個月一次的心理治療,與其說是對我兒子的心理輔導,倒不如說,教導我重新認識我的小孩。我每多上一次課,就多認識我的兒子一層。他為什
麼生氣,他為什麼哭鬧,我可以從他的表情知道他的需求。他用他的反應、他的舉手投足,來表達他的快樂或難過。一年之後,我終於出師了。我兒子不用再去醫院接受心理輔導,他的心理治療師說,這段時間,你做的很好,你的小孩進步很多,你可以自己陪伴他成長。

左圖櫃檯旁邊的第一間診療室是我「上課」的地方〈圖片來源:喬安的育兒探險


雖然事隔多年,我一直思索,那段時間我到底改變了自己什麼?漸漸地,我隱隱約約有了一個羞於見人的答案,就是我用自己的成就價值「養小孩」,一直焦慮我的兒子表現不出「眾人期待」,一直擔心我的兒子不夠「不凡」。經過那一年的治療,我揚棄家長期待「天才」的焦慮,拋開自我成就價值,我開始學習體會孩子的感受,學習理解他的行為,學習想像他的世界。我終於學會憂慮我兒子的成長,但是,我不焦慮他的表現

2008年9月10日 星期三

我兒子的「甲蟲與熱帶魚國際觀」殘存在「台灣世界觀」的焦慮裡

左圖〉玻璃貓,我兒子養了一隻。



我的兒子今年八歲,在台北市的一所公立小學唸書,八年來,我在陪伴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學習,也藉此回憶自己曾經走過的時空。我對我兒子的功課一直保持睜眼閉眼的態度,他考的好,我裝傻,他考不好,我裝死。從小一到小二,他也很爭氣,班上排名絕不超過前五名。他寫的字與他老爸有拼,絕不會得到甲上。我覺得他的老師很鼓勵他,兩年來,我的兒子願意上學、寫功課,也願意寫完考卷。現在唸三年級,他每次下課就去找他一、二年級的張老師,感情好到不行,而且,他們的互動是不能說的秘密。

陪伴他的學習,我隱約發現,我的兒子有他自己的節奏,認識他所自處的世界。說真的,我無法理解,他為什麼能記住那麼多的「知識」,我更無法理解,如果他能記住那些「知識」,又為什麼記不住課堂上的「知識」。上次我提到他記了一堆「甲蟲王者」卡的「知識」,為了這一疊的「知識」,他可憐的老爸還要轉著地球儀,告訴他:台灣在這裡,南美洲在那裡。印尼在台灣的南邊,非洲在遙遠的另一邊。他就這麼建立起他的甲蟲國際觀,他雖然不知道日本天皇是誰,但是他知道日本有哪些甲蟲。後來,我的兒子喜歡上「養魚」,他用塑膠盒的小魚缸,開始養他從淡水帶回來的小小熱帶魚。接下來,我又開始陪伴學習,我的兒子只要經過「賣魚店」,就堅持進去觀賞美麗的熱帶魚。不久之後,一本又一本圖文並茂的熱帶魚圖鑑出現在他的書架上。到「賣魚店」,不只純欣賞,他進一步成為與老闆討論「養魚」的購買者。我兒子的塑膠小魚缸,演變成玻璃魚缸,配備打氣幫浦、過濾器、溫度計,另外,他還準備不同大小種類的魚飼料、熱帶魚生病用的藥劑、水質穩定劑、水質的ph試劑。每次買魚,我的兒子會先在圖鑑中選定他有興趣的熱帶魚。到了「賣魚店」,他就纏著老闆問問題,從店裡熱帶魚的名字、出生地、性別、體型大小,問到能不能混養、該吃什麼飼料,一連串的問題至少持續幾十分鐘。經過千挑萬選,再決定買那隻他早已決定要買的魚。感謝那些超級有耐心的魚店老闆,提供豐富的「知識」。長達兩年的養魚經歷,他再次建立起他的熱帶魚國際觀。現在,他的甲蟲與熱帶魚國際觀開始伴隨他理解世界。我的兒子關心全球的天災人禍,因為他喜歡的甲蟲與熱帶魚住在非洲、南美洲還有東南亞。他會關心淡水溼地裏的彈吐魚,也會想去蘭嶼看獨角仙,當然,他最想去亞馬遜河找食人魚,觀察沼澤和溼地的差別 。不過,他的國際觀漸漸會被焦慮的國際觀取代,因為那種焦慮的國際觀隱藏在台灣的教育體裡。更令人無奈,那種焦慮的國際觀是混和中國的世界觀以及被扭曲的台灣世界觀,卻被當成主流的觀點,教育孩童認知世界。

知道雅典在哪裡?不是國際觀,更不應該是教育的關鍵知識。

我在「南方週末」讀到,「梁文道:文化形象與日常生活的差距」 文◎張英、李邑蘭

中國人的世界觀,其實擺脫不了民國年代給我們建立的世界觀,就是把世界簡單對立為中西兩大陣營。這樣的世界觀是有問題的,我們重新進入國際社會,或者我們重新宣揚中國文化的時候,我們要擺正一個格局,如果我們的格局仍然是中西二元世界觀的話,是會出事的。 所謂的西方、歐洲、美國,他們內部就有很多元素,彼此構成複雜的張力,這些東西是不能忘記的,不能看不見的。這個格局擺正了,我們才能看清楚中國文化在這個完整的世界版圖上,它的位置在哪里。


2005年
,龍應台女士寫了一篇請問雅典在哪裡?──談台灣的『國際化』危機 不久之後,洪蘭女士也語重心長地寫了一篇「洞口的原始人。這兩篇文章都談到「天下」雜誌做的一個數據,台灣人的國際觀」調查,

約百分之八十的人不知道聯合國的會址在哪個城市。
約百分之八十的人不知道每年諾貝爾獎在那個城市頒發。

約百分之八十的人不知道世界最大的雨林在哪一洲。
約百分之六十七的人不知道新加坡的現任總理是誰。
約百分之六十的人說不出現任中國國家主席是誰。
約百分之六十的人不知道德國用的貨幣是歐元。
約百分之六十的人不知道剛剛辦過奧運的雅典在哪一洲。
這樣的數據讓龍女士很憂心,她說:
「這樣的數據會使人以為台灣人大多沒出過國門,但那就錯了,六成的台灣人有出國經驗,四成五的人還到過兩個以上的國家。自認為懂兩種以上外語的人將近四成。同時,覺得「在全球化趨勢下,瞭解國際情勢和趨勢」重要的,有百分之八十。
為什麼懂外語、出過國、認為國際知識很重要的台灣人,對國際的知識卻那麼少?」
「從香港機場飛到桃園機場,感覺像從城裡到了鄉下。旅客少,顯得機場空蕩蕩的。檢查護照時,香港機場的「訪港旅客」那一行永遠大排長龍,持身份證的香港本地人卻是寥寥可數。台北海關則剛好倒過來,都是相濡以沫的自己人,看不到幾個外國人。
外國訪客很少,因此人們直接在生活裡接觸或接待外國人的機會也就少了。觀光客不熟悉台灣,國際上有頭有臉的人物 也罕來台灣。假設布萊爾或者席哈克會來,那麼透過起鬨的媒體,人們也會對英國和法國多了點認識。假設曼德拉或者安南會來,那麼小學生也可能知道了南非的一 點歷史和聯合國究竟放在哪一國。但是這些人都不可能來。」
「假設我們的元首副元首可以常常出訪外國,那麼隨著他們的攝影隊伍,人們或許對華沙或索非亞或莫斯科或奈若比也會增加一點活生生的印象、深刻一點的認識,但是,他們也不可能去。
「歷盡艱辛得到了民主,轉換了政權,我們的天空打開了嗎?反對陣營的頭目們,畢竟也是在鎖國文化中長大的孩子,奪 到權力之後也只有能力提出另一種型態的鎖國:「愛台灣」意識主導一切,「台灣優先」凌駕一切,狹義的「本土化」界定一切。人們再度站到台灣的海岸線上,背 對大海,繼續面對自己的內陸思索和爭吵──即使你知道那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內陸在地球上是多麼、多麼的小。」

憂國憂民又憂心教育的洪蘭女士,在「洞口的原始人」的文章,她寫到:

台灣目前教育的危機,幾十年來考試掛帥的結果是培養 出一批只關心自己,不關心世界,目光如豆的年輕人,凡是不考的都不必念,更不必知道,反正在國內生活也用不到外面世界的知識,光 是島內自己的八卦都應接不暇了。」
「前幾天我們大樓 住進來了一位瑞士的訪問學生,與他交談之下,發現他對任何題目都幾乎可以侃侃而談,知識很豐富,我問他怎麼懂得這麼多,他說瑞士 一直是歐洲會議的中心,國際很多會議都在瑞士舉行,因此,他們從 小就從報紙上讀到這些會議的主題:非洲飢饉、南非種族隔離、南美熱帶雨林的砍伐及中國人權的問題,他們老師也時常帶他們去看這些 國際開會的情形,要他們聽正反兩方的意見,他們每學期都得寫一篇 與國際問題有關的申論文,他雖然才高中,但是他的世界知識遠超過我們的大學生,令我感慨。

「現在很多人振振有詞的說:本土優先,先台灣後天下,這固然沒有 錯,但本土優先只是個順序,不應該因此而加重本土考試內容的比重不考外國史地,使我們學生連雅典這個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在那裡都不知道。」
  「我們是生活在世界之中,並不是我們就是全世界,當我們對外面的 情勢一概不知時,我們會誤判,會夜郎自大,會自我陶醉在國內情勢 一片大好聲中,而頹廢下去。」


甲蟲的國際觀、熱帶魚的國際觀絕對強過洪、龍女士的「焦慮國際觀」,一個小孩觀看世界是很直接也很簡單,從自己喜歡的事務出發,到關心世界的天災,又回到自己生活的土地。他們隨著自身的感覺,悠游於天地之間。他的想像建構了他的世界,那個世界帶領他進入更多的學習和體會。如果他對周遭的生命感興趣,探索的過程得到學習知識的喜悅。雅典在哪裡?google會告訴他們答案,google map會告訴他們位置。「天下」雜誌的問題是一種焦慮,那些答案不可能建構國際觀。把那些堆砌的「知識」放在腦袋裡面,只會讓小孩子失去認識世界的樂趣。

2008年9月8日 星期一

我兒子的品德教育是唸論語

九月一日我兒子開始上小學三年級,九月六日他老爸參加學校日。聽完老師的班級經營計畫,我想,我的兒子死定了,我也死定了。之前,我還懷疑他是不是在唬濫我,沒想到,這件事是真的。

開學第三天,他更堅定地說:他覺得學校很煩。我問他有沒有新的理由?他說:我每天要唸「論語」,每次上課就要唸好幾次,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快被煩死了。我只好接著說,你老爸也會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然後,開始唬濫,我當年博讀經史子集,「論語」那麼簡單,我當然會背。我兒子出現了很無奈的表情,我猜,他的心裏一定想,如果老爸不會,他就可以用這個理由推拖拉,繼續抱怨學校,抱怨上課。我記得,他唸幼稚園大班的時候,我的兒子最討厭的事情是,上課前,全班一起朗誦「弟子規」。對他而言,「論語」、「弟子規」只是一長串仄仄平平的聲音,拗口又難記。每唸一次,就摧殘一次他僅剩無幾的上學意願。

背「甲蟲王者」卡才能訓練記憶力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品德教育就和讀經連在一起。我也搞不懂,每天唸「論語」、「弟子規」,對我兒子的品格有什麼幫助。即使經過翻譯解釋,他又能了解多少經文。就算他像和尚念經一般,熟讀後,他也不見得因此潛移默化,開始尊敬他老爸,友愛他的兄弟。當我有這樣的疑慮時,我通常得到另一個說服,小孩子透過背誦可以強化記憶力,現在不訓練以後就沒機會。我想,既然要訓練記憶力,那我也可以選擇一些我兒子有興趣的東西,讓他背到爽,例如,「甲蟲王者」卡,我的兒子竟然記下,從「赫克力士大獨角仙」〈左圖〉、「象皮大兜蟲」到「艷美鹿角鍬形蟲」等等,所有甲蟲的資料包括出生地、體型大小、喜好、強度、必殺技.....,還有,不同的甲蟲搭配各項攻擊招式,例如:「 超級幻影旋風」、「超級龍捲投」、「最後一搏」.....。到寵物店時,他可以認出所有的甲蟲,還跟老闆討論相關的甲蟲知識,我的兒子被「甲蟲王者」卡潛移默化到極點。所以,我兒子的記憶力訓練課程是幼稚園背「甲蟲王者」卡,他現在小學三年級開始背日文的「遊戲王」卡。

通常這時候,我就被給予一個不可理諭的表情。不過,小學或幼稚園老師非常有耐心和愛心,他們會引經據典,繼續對我曉以大義,讀經真的很輕鬆。讀經可以加強語文能力,讀經可以改變小孩的氣質,「兒童讀經一年,可有高中程度,讀經二年,可有大學程度,讀經三年,可有中文系的國文程度。至於人格之陶冶、氣質之變化、其效能更不可測度。」最後,看著我這個中國文化品格不良的爸爸,老師們只好說:這些經典,你的小孩到了國小、國中、高中也要背,現在讓他先唸先贏。

談起品格教育,她們的嘴砲驚人

洪蘭女士,前教育部長曾志朗的妻子,是一個喜歡談親子教育,也喜歡拿四書五經談品格,針貶時政的教授,
取與不取之間
孟子說,「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不與,與傷惠。」不應得的就不能拿,這是一個基本的道德問題,也是個人修養的問題,現在的社會好像不再講求這個了。」
進無禮、退無義的士大夫
「有權而不貪位、不戀權,這種人現在到哪裡去找?天下之亂的確不在盜賊未平,而在士大夫之進無禮,退無義。明朝顧炎武說「士大夫之無恥是為國恥」,看到中正紀念堂前教育部官員的出口成髒,既失態又無禮,卻不見教育理想的作為,夫復而言,國恥也!」

潛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上週末,我帶一位外 國 教授去花東旅遊。一路上他指著各種花木~問我名字,我都不知道,後來在一條產業道路上,突然看到一條蛇過馬路,司機本能地加重油門但是外 國 教授卻大叫「停車、停車」等蛇過去了,他才說:可以走了。他回過頭笑著跟我說:這是一條美麗的蛇。我慚愧的低下了頭。
我的孩子在美國念五年級時,有一次帶回一本,(Education of Little Tree少年小樹之歌這本書讓我很感動,大意是說,一個印第安孩子跟著他祖父長大每日隨著祖父去打獵、捕魚過日子,祖父並不多言,但是每一句話都是人生的歷練,他們上山去獵野火雞時,祖父只取他們所需的。雖然有六隻火雞,都掉入陷阱裏,祖父說取兩隻,放走四隻,年年都有火雞吃,如果取六隻,四隻放在冰庫裏,你長大就沒有火雞吃了。
國外的孩子,每學期有一天要戴毛玻璃眼鏡,在學校體驗盲人看不見的感覺,另一天戴耳塞,體驗聾人聽不見的痛苦。這樣以後;孩子們深切的體會到,這兩種感官的重要性,不但好好保護他們,而且會成為殘障車位的捍衛勇士。

洪蘭女士和龍應台女士一樣有一個獨子,他們的小孩都是在國外的教育環境下,學習生命的感動。談起台灣的品格教育,洪、龍兩位女士的文章總是正義凜然。說到母子親情,彼此間的互動感人至深。但是,他們的小孩卻是在國外學習成長,感人的情節不是在台灣上演。我不知道,他們的小孩要不要唸「論語」、「弟子規」,但是,我知道,小時候沒有生命的感動,長大之後,我們就對周遭的生命少一份關懷。

2008年9月1日 星期一

我的兒子是中國文化的品格不良

扁密帳/台大新生訓練副校長再道歉 擬加開「品德教育」 9/1 NOWnews
台大副校長包宗和說:「假如有校友在台大畢業,但是他表現讓社會大眾感到很失望,這也是台大在過程當中多少也有些感到遺憾,或是有些感到抱歉的地方。」不 光是道歉,台大還決定這學期開始加開通識課程,要強化學生的「品格教育」,希望台大人不但要當領袖,還要有「品」,學校高層口徑一致,學生們則覺得有點倒 楣

這則新聞讓我回憶起,20多年前,參加新生訓練的情景。當時覺得有點倒楣,沒人告訴我:新生訓練時,不用去聽校長演講。我還因此被笑了3年,每年在社團攤位招收新社員時,就有人指著我對新生說:這傢伙曾經在新生訓練時,進去活動中心聽校長的教誨。光陰似箭,當年教我的政治系副教授包宗和已經是台大副校長,在新生訓練大談品格教育。


每年到了開學期間,大家就要正襟危坐,接受中國文化的品格教育再訓練。從那所標榜「自由校風」的最高學府,到小孩的幼稚園或小學,我們總要用中國文化的品格標準來互相砥礪。我可憐的小孩從幼稚園大班到小學三年級,他就必須每年和他倒楣的老爸一起接受品格教育的洗禮。「乖小孩、乖學生」是他每天被迫接受的品德標準,乖乖上學、乖乖上課、乖乖寫作業,乖乖聽話就有乖乖可以吃。家長也要乖乖配合學校,小孩才會乖乖配合老師。小的時候,我接受乖乖教育,長大以後,我的小孩還是接受乖乖教育,「乖乖」是什麼?「乖乖」的行為準則是什麼?「乖乖」隱含的價值判斷是什麼?這一連串「乖乖」的問題,從來不被明確地回答或定義,「乖乖」完全存在於「管理者」的心裏。順從管理者就是「乖乖」的最高指導原則,永不被質疑、永不被挑戰。被管理者只能遵從管理者的指示,小孩不聽從,無論任何原因,他就被冠以「壞小孩」。美其名的「品格教育」,不過就是主從的管理關係,絕不是,人與人相互尊重的學習過程。

中國文化的品格教育-「乖」,聽從管理者
像這樣的品格教育下,我的小孩是中國文化的品格不良,因為我拒絕用「乖」的關係,建構我和他的互動,建構他和週遭環境的互動以及他與他人的互動。乖小孩學不會尊重別人,乖小孩學不會尊重生命,因為乖小孩不懂自己的感受,他只被訓練聽從,從不被教育了解自我。我的小孩在成長過程受到太多的挫折,在幼稚園的時候,他坐著,同學正在唱唱跳跳。他亂跑,同學正在乖乖排隊。他的一言一行,違反所有的「乖」。「語言表達能力發展遲緩」伴隨他成長,他不懂什麼是「乖」,他只知道「乖」每次都不一樣。他說不出他的感受,他生氣,他用行動告訴大人們他的情緒。其實,他所在的品格世界裡,沒有人會回應他的「不乖」,沒有人會在意「壞小孩」的需求。在這個品格世界理,只有群體的「乖小孩」,沒有個別的「壞小孩」。陪著他從幼稚園唸到小二,我就和他一起被品格再教育。有時還被輕蔑地建議:把你的小孩送到國外去,他們才會尊重「壞小孩」。你的小孩待在這裡,他太可憐了。到芬蘭吧,那裡強調平等教育,一個都不能少。

恍然大悟, 中國文化的教育大師孔子的「有教無類」是有侷限性,乖小孩教,壞小孩不教。中國的教育精神從來沒有「平等精神,一個都不能少」。動不動就拿「中國文化」的品格教育來說嘴的龍應台女士,他與他的小孩的親情卻是在德國充滿思辯的土壤上被呵護和灌溉。他的兒子安德烈在高中畢業寫給龍應台女士的一段話:


此刻,我正坐在陽台上。傍晚的陽光穿過樹林,把長長的樹影灑地面上。剛下過一陣雨,到處還是濕的。我點起一根煙,給自己倒了一杯紅酒,看天空很藍。煙,一圈圈緩緩繚繞,消失,我開始想那過去的日子。 是不是所有畢業的人都會感到一種慢溫溫的留戀和不捨?我要離開了,離開這個我生活了一輩子的小鎮──我的「家」。我開始想,我的「家」,又是什麼呢?最重 要的不是父母(MM別生氣啊),是我的朋友。怎麼能忘記那些星期天的下午,總是蹉跎逗留到最後一刻,假裝不記得還有功課要做。在黑暗的大雪夜裡,我們擠進 小鎮的咖啡館喝熱呼呼的茶。在夏日明亮的午後,我們溜到小鎮公園的草坪去踢足球,躺在池塘邊聊天到天黑,有時候水鴨會嘩一聲飛過我們的頭。 一個只有兩萬人口的小鎮克倫堡,聽起來好像會讓你無聊死,尤其對我們年輕人,可是,我覺得它是「家」,我感覺一種特別的眷戀。人們可能會以為,這麼小的小 鎮,文化一定很單調,裡頭的居民大概都是最典型、最沒個性、最保守的土德國人。其實正好相反,克倫堡國際得很。就拿我那三個最好的朋友來說吧,你或許還記 得他們? 穆尼爾,是德國和突尼西亞的混血,生在沙烏地阿拉伯,然後在杜拜、突尼西亞長大。佛瑞弟,跟我「穿一條褲子」的哥兒們,是德國和巴西的混血,除了 德語之外會講葡萄牙語、西班牙語、法語和英語。大衛──一看這名字你就知道他是猶太人。大衛的母親是德國人,父親是以色列人,所以他也會說意第緒語。然後 是我自己,是德國和台灣的混血。我們四個死黨走上街時,簡直就是個「混血黨」。但是你要知道,我們在克倫堡一點也不特別,我們這樣的背景幾乎是克倫堡小鎮 的「典型」。



高中畢業的安德烈先生回憶成長過程的這篇文章,我看到一個德國高中生愛他的家,愛他成長的地方,他的城鎮回饋他舒適的環境,學習包容多元文化。我曾經到過德國,也去過芬蘭,一早起來,跑在芬蘭首都的赫爾辛基,清新的空氣、平坦的人行道。我參觀nokia的總部,窗外湖光穿透玻璃牆面,灑在身上的陽光,溫暖地讓人感覺不到置身北國。舒適又人性的環境讓我相信,芬蘭堅持平等教育,是務實的教育態度,不是嘴砲的品格教育。相對的,中國文化的品格教育是不健康的、是僞善的,他的教育精神是服務管理者的。獨立人格、自由思辯完全牴觸「中國文化」的品格教育,乖小孩的守則。

2008年8月31日 星期日

我兒子買的是PUMA最新款1980元的球鞋

今天〈9/1〉在網路上,我看到兩篇文章, MESON:你會買nike shoes 童鞋給家裏寶貝穿嗎?以及,草莓起司蛋糕冰淇淋:我很同情meson的太太和小孩。讀完之後,我很同情我自己,我兒子鞋子的品牌有nike、puma、fila、new balence、洋基、火影忍者、甲蟲王者。

830大失血
下午14:30到台灣派部落格的攤位,領了我預訂的T-shirt和帽子,就陪我的兒子去買球鞋。集合地點附近有adidas, nike, fila, puma......的球鞋店,他說要換新鞋,根據我的記憶,這裡的鞋店不賣兒童鞋,所以,我一點也不擔心他會買到球鞋,結果我失策了。他一連三家碰壁之後,到了puma專賣店,他竟然找到一雙1980元最新款的球鞋。他高興的提著鞋袋〈左圖〉遊行,我淌血地穿著T-shirt走路。路程中,他還對我曉以大義:我花1980元買鞋,我還幫你出300元。老爸,你花了1600元買T-shirt和帽子,比我還會花錢。而且,T-shirt太大,我還不能穿。

應不應該買像nike、hermes品牌的衣服或用品給小孩呢?這樣的論辯讓我回憶起,十多年前在英國校園與一個荷蘭同學的討論,我問他有關荷蘭兒童的社會福利。他說,相較於台灣,荷蘭的社會福利是不是比較好,他不知道。不過,他說,現在荷蘭兒童福利政策的爭議話題是,政府應不應該補助弱勢家庭的小孩購買品牌服飾,避免他們在成長的過程有相對的「剝削感」。時光飛逝,我有了小孩,也面對這個問題。荷蘭同學說的相對的「剝削感」不是指,兒子花錢、老子賺錢這回事。相對的「剝削感」是指,兒童的穿著用品會反映出自身的社經地位,他們會不自覺地感受到社會的貧富現象,並察覺自己處在優勢或弱勢地位的心理感覺。
也就是,meson說的:
「不過當忽然班上有同學或是老師指著他的球鞋說 : " 哇 !! 你穿的是 Nike 球鞋也 !! "
我告訴你...雖然他們年紀小小的不懂什麼是名牌
不過已經可以感受到名牌所引來較多的觀注
甚至自身會產生莫名的優越感


prada的筆袋還是hermes的筆袋?〈右圖是prada的筆袋,美金兩百多元〉
索尼先生所說的hermes的筆袋也是一種相對的「剝削感」,他在他的部落格〈草莓起司蛋糕冰淇淋〉說:
有一對年輕的夫妻陪他們的小孩在PRADA的專櫃買筆袋
那對夫妻的小孩說:我還是比較喜歡HERMES的筆袋,........
索尼先生說:
「畢竟小一小二就開始用HERMES的筆袋
連我這麼虛榮這麼愛名牌的人
可能都會暗暗心中幹一句
"真是太超過了!!!!"
當然啦
其實是不爽"為甚麼我小時候沒有人買HERMES的筆袋給我!!"」

索尼先生這段具體而微的描述出相對的「剝削感」對成長的影響,小學生用HERMES的筆袋讓索尼先生有了不爽的感覺,他自我投射或想像小時候的不滿情境,產生了佔有某物行為的價值。家長必須滿足小孩的需求,父母才能體現身為父母的價值。兒子對老爸說:我要用hermes的鉛筆盒。當老爸看到價錢的時候,老爸的反應就是小孩感受到的感覺,那就是相對的「剝削感」如果這個小孩以擁有HERMES的筆袋作為同儕團體的認同標準,甚至產生自我所處的階級相較於其他家庭的高低認知,那麼,這種相對的「剝削感」就開始伴隨這位小孩成長。問題不在於,為小孩選擇的是nike的鞋子或hermes的筆袋,我想,問題在於,買與不買的選擇過程是否讓小孩產生適當的價值認知,小孩能夠以這樣的認知伴隨自我的成長。